行動能力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,許多人以前有錯誤觀念,認為輪椅是殘疾的代名詞,尤其長者和家屬都認為輪椅就代表嚴重失能,因而不肯使用。
有些長者雖能行走,卻因關節疼痛、肌肉支持力不足或平衡功能有問題而容易腳軟;或是身體虛弱,走路很費力又走不遠……這時候,輪椅不單可代步,最重要是可避免意外跌倒而導致骨折、頭部外傷等傷害。事實上,長者一旦跌倒會更加危險!
輪椅其實是輔助行動工具,購買前首先要看使用者的情況,即是需要由別人推行還是自己助行?再針對不同的失能程度來考慮各種選購指標,才可真正達成「老友所依」。

選擇輪椅的要點

選輪椅跟買衣服一樣,要挑選適合自己身材的。長者更要特別講究,不單要坐得舒服,也要讓身體能得到妥善的支撐,否則長久下來,反而可能導致肢體變形、生褥瘡等問題。因此,無論給長者選擇的是電動輪椅或手推輪椅,以下都是重要的考慮:

  1. 座椅的寬度、深度、高度都要適合!
    • 座椅太寬,會導致人坐的時候偏離座椅中心;太窄又會造成臀部壓力和剪力,增加褥瘡風險。
    • 座椅太淺將導致尾骨壓力增加;太深則會令用者腳彎處(膝蓋後部)受到摩擦或阻礙其在輪椅上的活動。
    • 座椅太矮將影響腿部支撐;太高則影響血液循環。
  2. 靠背宜高:靠背越高,支撐面越大,坐得越穩定;靠背越低則身軀及上肢的活動越方便。因此,只有平衡力好、活動障礙較輕的長者才可以選擇低靠背的輪椅。如長者需要由照顧者推動的手推輪椅,更須選擇靠背高的。
  3. 需要時調節腳踏板高度,距地面至少5厘米不接觸座墊為宜。

輪椅的主要輔具

當然,有需要時也可在輪椅加上其他輔助用具的,例如:座墊、背墊、頭靠、骨盆帶、側檔、分隔器等。
為了提升舒適感和防止褥瘡,椅座上最好加上座墊,以分散臀部的壓力,避免久坐疼痛或身軀變形;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循環不好;或須長時間久坐輪椅的長者,座墊尤其需要。座墊多為氣墊或乳膠墊,最重要是透氣性高,以免有悶熱感,並要經常清洗,才能有效防止褥瘡。

電動輪椅適合哪些長者?


若是單純上述的老化情況,又或因骨折、關節受傷等而不良於行;即使中長期的中風而下肢癱瘓,只要不是有腦退化症、脊髓損傷、失智、柏金遜症等情況;也就是長者本人腦筋清晰、手眼協調沒問題,那電動輪椅便相當適合,因為電動輪椅主要有以下優點:

  1. 生活又再自由自在
    許多長者的認知及意識都很正常,上身動作也靈活,卻因為不良於行而只能依賴他人推行輪椅,長期下來有些會覺得不好意思麻煩家人,便常常留在家中不出門,甚至整天待在房間以至床上。意志也變得越來越消沉,對身心健康傷害更大。有了電動輪椅,在家的種種日常活動以至出門都可以考慮自己做!大大提升了自主性,從而亦提升了生活質素。
  2. 方便又省力
    能夠駕駛電動輪椅的長者,只要學會操作、練習好、熟悉了性能和路線等,便可自己輕易「走動」,甚至無需照顧者陪伴也可外出,當然必須先充好電。
  3. 安全又環保
    現今電動輪椅的設計和生產都日益先進完善,並經過專業人士反覆測試,相當安全;同時,電動輪椅採用電力啟動及移行,就像現在流行的電動車一樣,十分環保。

    總而言之,應按長者情況,為其選擇一輛或以上的輪椅,最好先諮詢醫生及/或專家的意見。


    手推輪椅要考慮其功能及適用地點

    一般老人家雙手功能及臂力較差,又身體虛弱,手動輪椅並不適合。如果有精神障礙等情況,電動輪椅亦不合用,這些長者都需要選用由別人幫助推動的護理輪椅,一般稱為手推輪椅。

    市場上手推輪椅選擇繁多,事實上,手推輪椅的適用人群不限,任何年齡人士如下肢殘疾、摔傷、骨折牽引;即使骨質增生、骨質疏鬆症等均可使用,由別人幫忙推動便可。長者一般年邁體弱而不良於行,站立不穩以至無法站立;所以當然適用!有部份更因中風或重症而導至偏癱或癱瘓,那麼所需的功能就會較多或特殊,常見的按功能可分為:坐便器輪椅、高靠背輪椅、可躺式輪椅等等;甚至可按使用者的需求特別設計的。在有照顧者和家人幫助推動及使用的情況下,以下是比較適合長者的選擇:

    1. 「可洗澡防水折疊手推輪椅」通常帶坐便器,在行動不便老人家居使用,幾乎是必備。
    2. 「可全躺折疊多功能手推輪椅」十分合適長者無法自行坐立起來,高靠背的可全躺折疊多功能不但靠背高,更可180度全躺,而且扶手及腳踏板皆可拆卸,方便把長者從電動床移於輪椅,再從全躺姿勢轉為坐姿,也可抬腿並加上餐桌等。
    3. 以上兩類輪椅主要是家居照顧用,「折疊式大輪手推輪椅」適合身形較胖或體重較高的長者出外適用,其後輪較大,約20吋(一般16吋),穩固耐用,手臂有力者可自行短程控制。
    4. 而「折疊輕便可上飛機的手推輪椅」多附有可裝到收納袋。如長者能站立一會、提腳或行短程等,用以平時外出上落的士就十分方便了。

      總而言之,應按長者情況,為其選擇一輛或以上的輪椅,最好先諮詢醫生及/或專家的意見。